認識‧愛‧自己

文:Temperance 媽媽

人的出現是天主的降福家庭的禮物,是父母相愛的見證。父母之間相處的態度往往反映在小孩子的學習態度和人際關係上。父母應以身作則,教導孩子認識並好好回應及處理自己的身體和情緒上的需要,讓孩子能建立自信和自理能力。人既是天主的禮物,也可以透過去愛和被愛,成為其他人的禮物。

父母常見的問與答

愛是什麼呢?

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事情都被簡化成「愛」。但教宗本篤十六世提醒說:『「愛」是今天最常用,也最被濫用的一個字,我們給了它許多南轅北轍的意義。』我們必需理解真理是甚麼才能正確地愛。「愛」並非個人的感受或幸福的感覺。「愛」是一個行動、一個自由意志的選擇。正如耶穌因為愛著我們世上每個人而選擇降生成人、受難被釘、最後死而復活。我們也應該為愛自己和他人,每天以智慧作出不同正確的選擇和決定。

男女也值得被愛嗎?

父母應盡力使孩子明瞭:孩子無論是男生或女生,也是天主給家庭珍貴的禮物,都被父母和天主所深愛著。孩子要明白並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才能毫無顧慮地與父母分享其生活和想法,父母才能明瞭孩子並提供適當的協助和教導。家庭中有愛,孩子才能從媽媽身上學習溫柔、從爸爸身上學到勇毅。孩子們也在父母身上學到未來擇偶的指標、並暸解到對家庭的承擔。只有被愛的孩子才能認識自己,發揮其所長,懂得接受並改善自己的短處,在學校和社會也會有良好的表現,也有助他們日後建立一個有愛的家庭。

自愛就是自私嗎?

自愛並不是自私。人既是天主的禮物,而自由的意志就是人可以選擇去愛的能力。人們有能力按自己的意志去選擇真埋和行善。我們有責任去分析並對自身和社會行善。自愛的人懂得何為愛,認識和尊重自己,不會因外人的目光而委屈自己來討好別人;同時亦懂得尊重他人,較易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尊重。反之,自私的人不懂得愛,往往苛求別人、缺乏關愛,只希望利用別人來滿足自己,目光只投放在自己私慾上。

我應該如何去愛呢?

愛不是單純的感覺,愛是一個選擇、一個行動。作出選擇並動身去愛往往伴著犧牲和取捨。人們必須先認識自己、認識愛,才有能力放棄私慾而為自己為家人為身邊的人著想。父母在家庭中應保持和睦、相敬相愛,這才能培育孩子正確的良心,教導孩子以正確的方法愛自己、愛他人。

給父母的小叮嚀

  • 父母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關鍵。他們正面的肯定和讚賞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父母的天職是獨一無異,父母的使命是正確地管教孩子而非當孩子的玩伴或朋友。讓孩子在父母中得到肯定和安全感,管教自然事半功倍。

  • 與其說:「不要走來走去,你是馬騮來的嗎?!」或「你不要跳來跳去好嗎?」可以用「如果你合作地坐下,媽媽會較輕鬆」,或「謝謝你這麼體貼,拖著媽媽慢慢地走路。」來代替。直接清晰的指令,孩子才能有效認知父母的要求。

  • 應避免:「生舊叉燒好過生你!」和「你知道我為你犧牲了多少!」這些單純發洩的話語,不單對管教毫無幫助,亦只會嚴重地打擊自信和傷害孩子,其不良的行為會因此經常重覆出現。當自己有脾氣時應避免發洩在家人身上,而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才告誡孩子。冷靜地指出孩子的錯誤,並告訴他們改善的方法不但令孩子容易明白要求並從而改善,也有助孩子建立自信,這樣他們才有能力面對生活和學習上的挑戰,父母也會輕鬆得多呢。

延伸討論和閲讀

  • 你和伴侶或小孩的照顧者有盡力以正面的言行,好好扶植孩子成長嗎?

  • 在家庭中各人對教養孩子有共同的理念和嘗試按孩子的表現和反應好好互相協調嗎?

  • Gregory K. Popcak 喬治樸卡著,阮達智譯,《小鳥會,蜜蜂也會的背後 ─ 從尿尿開始的性教育》,香港:教區教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

  • Gregory K. Popcak , Parenting with Grace: The Catholic Parent’s Guide to Raising (almost) Perfect Kids, Huntington, IN:OSV 2000.

– 本文由 惜身文化 Culture ToB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