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錄自幸福之家一書)

懷著恭敬的心,經過多個月的努力,我們終於完成對吳宗文神父所著《幸福之家》的修訂。把稿件交給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後當晚,我們夫妻倆散步稍作休息,並分享修訂工作過程的種種體驗及得著。我倆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個問題:「路易.馬丁夫婦的家庭經驗,對我們身處廿一世紀香港的家庭有甚麼關係和啟發?」

這是一條很大的議題。我們驀然發現,修訂《幸福之家》一書的文字工作雖告一段落,但探索「幸福之家」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要了解馬丁夫婦的家庭,必須瞭解他們當時的生活和社會環境。

聖女小德蘭的父親路易生於一八二三年、卒於一八九四年;最後的一個家庭成員賽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去世。在這期間,這個家庭,以至法國、整個世界及天主教會都身處在動盪、戰爭連年的大環境中。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國內武裝衝突不斷、政治混亂。「教會自有史以來,從未遭遇過如此危險的情形。號稱『教會長女』的法蘭西已瘡痍滿目,政府淪為無信仰;神職界死的死、散的散,宗教的教育已徹底改組,人民在恐怖和不安中生活著。」[1]法國大革命之後百多年,鼓吹現世及無神論的思潮在世界各地不斷湧現。而法國亦社會動盪:拿破崙奪取政權後於一八零四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一八七一年,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五月,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一八七零年至一八七一年間發生普法戰爭;其後兩次世界大戰,在二十世紀短短幾十年間爆發。凡此種種,足以指出這個公教家庭身處的客觀外在環境並不安穩,事實上,更可以說是烽火連年,多災多難,只是在《幸福之家》一書中鮮有提及而已。

無論過去或現在,從世俗的眼光,馬丁家庭並不算幸福。因為這家庭經歷了很多病苦及死亡、困難及挑戰。他們必須為生計而勞苦工作。在教養子女上也不盡順利。馬丁夫婦共生了九個孩子,卻有四個不幸於幼時夭亡。五名女兒中,三女箂妮身體柔弱,性情乖僻,難以管教。馬丁太太身患癌症早逝,享年只有四十六歲,去世時聖女小德蘭只有四歲半。馬丁先生為使五名年幼女兒能得到舅母的照顧,決定從居住了半生的亞冷松移居到人地生疏的里修;他在晚年受病魔折磨,生活並不好過。

影響著家庭的外在大環境和家庭內在生命歷程中遇到的種種生活經驗,都說明馬丁家庭所面對的挑戰極是嚴峻。

甚麼地方讓這家庭成為天主教會內公教家庭的典範?我們認為這家庭無論在當時或現在都是比較獨特。他們的女兒寶琳在妹妹小德蘭列真福品時作證說:「依我看來,我的父母真是聖人,我們對他們常景仰不已。我有時自問,世界上還有這樣的父母嗎?在我鄰近,我沒有看到。」

在這對獨特而堪稱典範的父母,同心同德的教養下,五名女兒都先後進入修院修道,將一生奉獻給天主。

在修訂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深深的體驗到這家庭濃濃的宗教氣氛。他們全家都愛慕天主。他們的信仰是生活化的,不只限於教堂內,卻體現在生活上每一個細節當中;時時刻刻以光榮天主作為他們的驕傲。他們努力工作,但過的是簡樸生活,撥出金錢救助有需要的人。他們的家庭生活和睦,雖然母親早逝,但父親一生仍然克盡己職,照顧家庭,帶養五名女兒。他們一家人經常一起散步、談天說地、享受快樂的家庭生活。五名女兒先後離家,獻身修道生活,父親也極之慷慨。這樣虔信的家庭,在當時已是非常難得,何況今天呢?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父母,在我們教養子女的過程中,我們曾否反省自己的信仰有幾深?我們是否能夠以身作則,將自己的信仰生活化?我們是否能夠關心身邊周遭的人和事?我們能否平實地生活?我們能否在家庭裡建立祈禱的氛圍,讓一家人將天主放在首位?馬丁家庭值得我們學習就在於他們能夠活出這份信仰,一家人同心同德地全心愛慕天主,縱然他們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何等困難,他們仍然能夠全心依賴天主,以極大的平安面對種種困難和考驗。

我們此刻身處的世界及香港,雖然沒有連年戰火,但對比馬丁的家庭也好不了多少。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任何一年中,約有百份之二十的青少年都會遭受某種形式的精神疾患,最為常見的是抑鬱症或焦慮症;每天約有四百三十名十到二十四歲年輕人因人際間暴力而死亡[2]。在二零一二年的香港,雖然新婚夫婦花在婚禮的開支在過去七年間升達一倍[3],離婚數字卻由一九八一年的二千零六十二宗大幅上升至二零一零年的一萬八千一百六十七宗[4]。而且,「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持續,對維持社會穩定極之不利[5]

作為生活在香港的公教家長,我們應如何自處?

現代香港很多父母千方百計要子女入讀名校、要子女自小學習很多不同的技能和知識、希望子女能一生順利,出人頭地、得享平安無難的生活。趨吉避凶乃人之常情,但有一份高薪厚職,享有舒適生活,是否就等於享有豐盛及幸福的人生?作為有信仰的父母,我們應否深入反省我們傳遞給子女的是甚麼訊息?我們祈求天主賜給子女的是甚麼?我們固然想子女幸福,但我們所相信的是甚麼的價值觀?為使子女獲享幸福,我們的核心價值、認為最重要的元素是甚麼?

我們相信《幸福之家》這本書已經提供這些問題的答案。

馬丁一家對天主絕對的信賴和依靠,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何等的困難和挑戰,他們深信全能的天主會永遠照料及安慰他們。幸福的家庭就是一家人同心同德愛慕信賴天主。

要做到這點,父母就必須由建立及滋養自己的婚姻關係開始。正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家庭團體」勸諭中指出:「夫妻之間的愛,及較廣的同一家庭內成員之間的愛——父母與兒女、兄弟與姊妹,以及親戚和家族中成員之間的愛——能給予並維持內在的活力,引領家庭能有更深刻和更強烈的『共融』,這種共融本是婚姻和家庭團體的基礎和靈魂[6]」。

父母也需要以身作則、把信仰帶到家裡去、生活信仰及真正的關心子女,讓子女得到全人的發展,在身、心、靈、關係、信仰各方面都能健康地成長。父母要自小培養子女基督徒的信仰。透過鼓勵他們聆聽聖言、參與彌撒聖祭、領受聖事、恒心祈禱、行使愛德的工作、並參與團體的服務及生活,讓他們能夠分享教會團體的生命。

我們覺得《幸福之家》這本書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就是:馬丁夫婦完成了上主的計劃,也回應了上主召叫。因為在天主的計劃中,所有的丈夫和妻子在婚姻內都被召成聖。馬丁夫婦的召叫,也是我們每對公教夫婦的召叫,我們可有勇氣和信心去回應?

最後特別感謝蔡錦妹姊妹為《幸福之家》文稿打字,大大減輕我倆處理文稿的負擔。不過,在修訂《幸福之家》的過程中,我們仍誠惶誠恐,主要是為確保文理通達,有時必需刪改調動原文,當中或涉及聖人的自傳和書信,又怕有違先賢原意;礙於原著者引用之參考材料幾乎都不在手,無從對照。雖則盡力細心修訂,想必錯漏難免,還請讀者指正。

梁敬之 林兆玉

二零一二年五月二十日 耶穌升天節

 

[1]  穆啟蒙(Joseph Motte, S. J. ),《天主教史:卷四》(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Vol. IV),侯景文翻譯(台北:光啟文化事業,二零零三年,第七版),頁十五

[2] 世界衛生組織,《年輕人面臨的健康風險實況報導》,第345號,二零一一年八月,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45/zh/index.html

[3]  《頭條新聞》,二零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4]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二零一一年版,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lication/stat_report/social_data/B11303032011AN11B0100.pdf

[5]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二零一零年上半年最新貧窮數據分析新聞稿》,二零一零年十月三日 http://www.hkcss.org.hk/cm/cc/press/detail.asp?id=447

[6]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家庭團體」勸諭》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一九八九年),第十八段

《幸福之家:平凡夫婦 在家庭中成聖》現已有售,歡迎致電2560 2314查詢。